来源:重庆日报
对许多人而言,“庞中华”三个字并不陌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一时的庞中华字帖,无疑让他成为那个时代的人气偶像;而他端坐在电视里,一笔一画教观众学写钢笔字的镜头,更成为60后、70后的集体回忆。
作为中国硬笔书法的主要开拓者,近日,庞中华回到故乡重庆,推广自己的互联网教学。未来,他希望凭借网络客户端,将庞氏书法传授给家乡父老。
8岁在重庆得到第一支钢笔
5岁,庞中华在四川达州一个小山村念小学,印象最深的就是班主任别在衬衣口袋上的钢笔。家里买不起钢笔,庞中华就用镰刀将斑竹削成钢笔尖的模样,中间破一道小缝,蘸上墨水写字。
1953年,8岁的庞中华跟随伯父走出小山村来到重庆,开始新的学习生活。在重庆,伯父送给他人生第一支钢笔,庞中华捧着笔,爱不释手。中学时期,他成了学校的艺术骨干,办墙报、学手风琴、做模型一样也没落下。在庞中华看来,正是学生时代的多才多艺为他将来打下了基础。
“虽然我不在重庆出生,但我是一名地道的重庆人,我所有成就都缘于家乡重庆的培养。”庞中华说。
被退稿15年终得出版
1965年,庞中华在沙坪坝读完专科后,被分配至华北地质勘探队。当别人在喝酒、聊天中打发单调的深山探矿生活时,庞中华却开始设计自己的人生。“那时,钢笔已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普及,但市面上没有一本钢笔书法帖,要是能将几千年的毛笔书法融入钢笔之中,反响一定不错。”
于是,他找来颜真卿、王曦之等历代名家的书法字帖进行临摹,细心钻研毛笔与钢笔的共通之处。在勘探队时,他利用业余时间写出了《谈谈学写钢笔字》,但他投了15年稿,却被退了15年。直到遇见著名书画家文怀沙,他对庞中华的书稿赞誉有加,不但亲自为其编写序言,还帮忙联系出版社。1980年7月,庞中华第一本书《谈谈学写钢笔字》首次面市便引起轰动,两个星期就销售了20万册,庞中华由山沟里的一名普通地质队员一夜成为畅销书作者。
买了件5块钱的衣服上央视
一夜成名后,媒体采访、新闻报道纷至沓来,将他奉为“钢笔字大王”。
“我这人不太重视穿着,从不讲究名牌。”庞中华坦言,第一次应邀到央视录节目,他还穿着地质队的工作服,听说工作服不能上镜,他才跑到北京批发市场买了件5块钱的青年服。
1985年,庞中华正式离开地质队,专心研究硬笔书法。30多年来,他一共出版了400余本不同版本的字帖,其中代表作就有200余种,累计发行量一亿五千万册。他本人还多次应邀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开办硬笔书法讲座。
“虽然我们已进入电脑时代,但键盘打字对书法的冲击仍是有限的。”庞中华说,书法不仅是教人写字,更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现在许多外国人都开始学习汉字。2011年,庞中华应邀到联合国演讲,而他的演讲题目就叫做《书法传递大爱》。演讲结束后,联合国官员响起热烈掌声。
这几年,庞中华也逐步融入互联网时代,推出了自己的教学APP,并将快乐教学法融入其中。“未来,学生拿着手机,点开APP,就能跟着视频学习正宗的庞氏书法。”庞中华告诉记者。
虽然年逾古稀,但庞中华始终不忘回报家乡重庆。这几年,他一有空就会回重庆看看,未来,他希望多与重庆各区县合作,让农村的中小学生也能通过APP学习硬笔书法,将中华文化传承下去。
来源:重庆日报
人物
庞中华,中国著名硬笔书法家、教育家
声音
“虽然我不在重庆出生,但我是一名地道的重庆人,我所有成就都缘于家乡重庆的培养。”
相关新闻
两岸抗战将领后代 书画作品展在重庆开幕
本报讯 (记者 吴黎帆)10日,重庆第六届渝台艺术直航——两岸抗战将领后代书画作品展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开幕。展览旨在纪念“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80周年和抗战胜利72周年,同时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次书画展筛选出近百幅经典之作,作者“以书言志,以画传情”,以独特的视觉和艺术形式,用翰墨丹青表达了各自热爱生活、热爱和平、爱我中华的真实情感,本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25日。
重庆市台办副主任黄晓春在开幕式上表示,希望通过此次书画交流活动,促进海峡两岸文化艺术交流,展示两岸同胞同根同宗、一脉相承、共创未来的文化精髓,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两岸文化认同感,实现两岸携手奋进、共谋发展。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此次书画展还特别邀请了曾参加过台儿庄大战和鄂西石牌保卫战的将领杨朝政之女杨鄂西携画作参展。杨鄂西是国画大师张大千的关门弟子,现为台湾知名国画教授。展览还特别邀请了抗日英雄“独目虎将”李宗岱长子李大淮创作书画作品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