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州市流淌的瓯江将城市分为南北两半,这条江孕育了温州勃勃的生机,同样也孕育了多种独特的民间工艺,瓯塑就是其中之一。
瓯塑,俗称彩色油坭塑,又称“彩色浮雕”,从中国传统的堆漆工艺发展而成,在温州已流传了近千年。
传统堆漆用瓦灰和油漆混合物作为原料进行塑型,呈现油漆的本色。由于漆本身的耐腐蚀性,这种装饰曾广泛应用于建筑和家具的浮雕装饰。在这项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智慧的手艺人经过大胆革新,将堆塑和绘画、雕刻的艺术手法巧妙结合,使瓯塑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工艺美术行业。
1959年,从事瓯塑工艺近半个世纪的名艺人谢香如首先把矿物质颜料直接调入油泥,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新原料,它色泽鲜艳,附着力强,坚固耐牢,可洗可刷,不易褪色。从此,在彩绘的基础上,瓯塑艺术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由于材料局限被突破,瓯塑工艺在艺术创作上也展现出勃勃的生机。这一时期的瓯塑吸收各个造型艺术的特色,油画、水粉、国画中的写意、工笔等,自身的风格逐渐多元。在题材上也大胆突破传统的束缚,山水、人物、花鸟作品大量涌现,一时呈现出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局面。这时,一大批年轻人也加入到瓯塑的创作行列中来,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周锦云也是当时年轻人中的一员。
温州马鞍池东路,极富生活气息:学生背着书包打闹着跑过,市民穿着睡衣提着蔬菜悠闲往家走。路边一转,进门直上7楼,便来到温州瓯塑研究所。
在这个大隐隐于市的大师楼里,如今年近70的周锦云与他的学生们,心无旁骛,日复一日地进行着瓯塑研究和创作。
17岁拜师学艺,周锦云由一名堆漆手工艺的学徒,慢慢成长为工艺美术的国家级大师,同时也将瓯塑带进了艺术珍品的殿堂。作为温州瓯塑传承代表人,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的《西湖天下景》和《雁荡秋色》两幅瓯塑主题壁画,就是出自周锦云之手。
雁荡秋色
“一幅大型的瓯塑作品,就像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用工笔画出草图,构图布局、人物神态、服饰色彩,以及时代环境,这些都需要翻阅大量的文史资料,请教各种专家。”周锦云说,用工笔画出一份草图,本身就需要深厚的美术功底。
把工笔绘稿拓印到创作板上之后,便以油泥为原料,开始了创作。油泥是瓯塑的灵魂,用油泥堆出风景、人物的过程叫做“堆起”。是瓯塑创作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堆起不是把一整块泥放上去,而是一点一滴地堆出来,层层叠叠,才能呈现出丰富的细节。要综合使用“木蹄法”、“手指法”、“刀法”、“填嵌法”、“油导法”等技法来塑造各种景色的特质。
一幅完工的瓯塑,凝聚着艺人们无数次堆踏的油泥,艺术感也从“堆起”中慢慢呈现出来。使用砑蹄儿压、转、拖、收,手腕转动之间,作品中的人物也逐渐显出了神态各异的容貌,独具神韵。
时间为瓯塑带来了色彩,也留下了光影的变幻。经过风干之后的瓯塑,色彩明亮不易褪色,坚固耐磨耐腐蚀,可以永久保存。
来源:中华网